苦參SophoraflavescensAit.為豆科植物。別名:山槐子、地槐、苦骨。具有清熱、燥濕、殺蟲功能。主治痢疾、皮膚瘙癢、瘰疬。我國各地均有分布,部分地區(qū)有栽培。
【生長習(xí)性】 野生于山坡草地、平原、丘陵、路旁的沙質(zhì)地和紅壤地向陽處。喜溫暖的氣候。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一般土壤均可種植。
【繁殖方法】 用種子和分根繁殖。
1.選地與整地:苦參為深根系植物。選擇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和粘質(zhì)壤土為好。施堆肥或廄肥2 000千克,耕翻20—25厘米,整細(xì)整平,開寬1.2米的畦。
2.種子繁殖:①采種。7~9月間,莢果變深褐色時(shí),采回曬干脫粒,簸凈雜質(zhì),放干燥處備用。②浸種。播前將種子置于40~50℃溫水中浸種l0~12小時(shí),然后取出稍干即可播種。③插種。于3月上旬至4月中旬,按行距20一25厘米,開深2~3厘米的溝,將種子均勻插入溝內(nèi),覆土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,15天左右可出苗。培育1年后,翌春萌芽前按行距50~60厘米,株距30一40厘米移栽于大田。亦可穴播,按移栽行株距挖穴,每穴播種子4-5粒,覆土。
【田間管理】
1.間苗:種子繁殖,苗高5~10厘米時(shí),按株距;厘米間去過密苗,去弱留強(qiáng)。苗高10一15厘米時(shí),按株距15~20厘米定苗。穴播者苗2株。
2.中耕除草:幼苗期及時(shí)中耕除草,使幼苗持地內(nèi)無雜草。
3.追肥:每年追肥2次,*次在5月中卜旬1 500千克;第二次在7月份,以磷、鉀肥為主。長。生長期保
4.摘花:除留種地外,及時(shí)將花薹剪去,以免消耗養(yǎng)分,以利于根部生長發(fā)育。
【采收加工】苦參以根入藥。栽種2~3年后,于春秋季采挖,以秋采者為佳。挖出根后,去掉根頭、須根,洗凈泥沙,曬干。鮮根切片曬干,稱片參片。市場價(jià)格為5-7元/公斤。